临溪笔记

2022.12.16

距离上一次写日志已经快两年了。从17年终于毕业以后就感觉自己的人生一直处于加速阶段,每年都发生不少大事。在德国大学读书那几年说实在的过得并不算快乐,回忆起来总是悲伤多于欢乐。现在感觉就像是自己有几年被封印在了黑暗阴冷的海底,后来终于冲出了海面,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沐浴到了温暖的阳光,自己奋力向前游,也被一个个的海浪包裹着往前推。

今天刚签了新公司的工作合同,同时也向老东家递交了辞职信。写下这篇日志,是想纪念下自己的第三次跳槽。

这份工作干了两年整,其实原本没想跳槽,或者说原本计划是至少干三年再跳,主要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第一年公司培养了我四个月,让我学新技术,结果我刚上手实际项目就再次患上腰间盘突出,卧床俩月,等恢复健康后项目也快尾声了,我也就参与了后面改bug的工作。然后第二年生娃,休了两个月的父母假。我希望我能至少完整地干完一年。

但是今年发生的一些事情慢慢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原本在这里列出了五个理由,但想想还是删掉了。)

客观来说,这家公司对我不薄,在我落魄的时候向我抛出了橄榄枝(详见我上上篇日志),让我在一家真正的软件开发公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8月中旬开始断断续续地投简历。好消息是基本都能拿到面试(两年前只有一半拿到面试),说明我这两年的工作经验得到了认可,坏消息是一个offer没有。后来为了一方面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更好地展示自己,我做了三件事:1. 注册了一个新域名,开始用英文写技术博客,2. 在IntelliJ涨价前买了三年license, 激励自己多写代码,3. 买了一年cousera的plus会员,上网课拿证书。事实证明,这三件事,对于我最终能拿到那个offer, 一点帮助都没有。

11月底的时候我基本上已经不再投简历了,毕竟手头的活突然又多了起来,但还是被linkedin上的一个猎头发的消息所吸引了。事实上我每星期都能在linkedin上收到几个猎头发来的职位信息,我也挑选着找离家近的投一下,但大多数都石沉大海。而这个猎头的名字有点熟悉,我在信箱里一搜索,果然两年前就勾搭过我,只是当时我已经找到了现在的这份工作,没有再继续聊下去。我回了个还记得我吗,果然他也是在信息库里搜了一下才发现早就有我的简历和各种联系方式。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很神奇了。这个职位是Full Stack Developer, 后端要懂Java和nodejs,前端要会Angular和React,猎头跟我说,还要有一点Team leader的职责,就是协调另外两个freelancer(一个写Java, 另一个写nodejs)干活。我回头问老婆,你看我像Team leader吗?然后我俩都笑了,因为我俩都不相信我能胜任这个职位。不过这个公司的地理位置真是太优越了。我们本来就计划下个月搬家,搬到隔壁一个村,而这个公司离我新家的距离不到4公里,骑车10分钟,开车5分钟,所以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我问猎头我该怎么准备,猎头说,面试的时候别羞涩,说话声音一定要大要清楚!

第一次视频面试(12月6号),对面是个德国老头,我知道对方不是一线写代码的程序员就放心了,肯定不会问我各种技术细节问题,猎头也在,就是很正常的聊天,最后对方当场给了反馈,说对我的印象非常好,愿意邀请我去现场面试和团队见面。后来猎头才告诉我,这是公司的CIO兼IT部门老大,得到他的认可,基本事情就成了一半了。本来我想把第二次面试的时间推到12月19号以后,因为这之后放年假,会很闲,结果猎头当场就把我劝住了,让我赶紧挑个时间近的,我也瞬间反应过来,猎头是希望我趁热打铁,以免夜长梦多,所以我赶紧改口约了下个星期的星期一(也就是这周一,12月12号),然后跟公司请了假。

第二次面试,和公司开发团队的所有人见了面:CIO老头和那两个freelancer. 第一个小时被CIO带着参观公司历史墙,介绍公司发展历史,第二个小时被带着介绍公司产品,第三个小时在公司食堂吃饭,CIO特意提前订了豪华套餐(发现我和CIO都养猫也都用的是petkit小佩的自动猫砂盆!),第四个小时被公司HR询问各种问题,穿插着和那两个freelancer聊项目和技术(其中一个竟然问我知不知道chatGPT, 我说我经常用啊,工作时用它写过bash脚本,他说他也是,用来debug JS代码)。

第二次面试完,猎头马上来电话询问情况,我说感觉不错,只是不知道对方感觉如何(突然感觉像是相亲,猎头就是媒婆)。猎头又去询问CIO对我的看法,然后又打给我说对我评价不错,问我薪资有没有问题,又详细介绍了那个公司的各种福利,我说都没问题。第二天猎头又打电话说恭喜,对方已经在准备合同了,只是还需要大老板拍板,但一般不会出问题。

然后就是今天,12月16号,上午正式签了合同,见了大老板和一些同事,被CIO带着去IT部门订购各种工作设备。HR私下跟我说,CIO希望赶紧签合同,因为怕我被其它公司抢走了。。我:???!!!

签完合同回来给老东家发了辞职信,说实在的,心里上还是有些过意不去。昨天晚上公司刚开完年会,气氛很好,HR带了她一岁多点的小女儿一起来,说真希望下次我也能带孩子一起来参加。但她不知道,第二天就会收到我的辞职信。

2023年,已预见又会有许多人生大事发生,注定又是向前冲的一年。

2021.01.24

我又开始学日语了。

过去十年,我至少有四次立志开始学日语,结果最后都折在了50音图上。最近的一次是去年,我都准备报当地的语言学校了,结果疫情来了,课程取消。

今年我开始认真了。 目前自学了一个多星期,50音已经过了,《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也过了第一单元,目前正在复习,然后准备开始第二单元。反正现在每天通勤四个小时没事干,背单词听课文录音呗。我还买了专门用来记单词和句子的卡片纸和日德对照的单词书,并给自己立下了今年过N2的目标。虽然我知道自己大概率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有目标才有动力,冲鸭!

说来惭愧,我来德国也有10年了,如果有人突然问我“德国文化”是什么,我可能会一脸懵比,在写这篇日志之前我也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想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德国就是个文化沙漠。当然,如果让我使劲儿思考一下或者用谷歌搜索一下的话,我还是能给出德国在哲学(黑格尔)、音乐(贝多芬)和自然科学(爱因斯坦)领域上曾经做出的杰出贡献。但不得不说,在现代社会,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对于年轻人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陌生,换句话说,现代的德国社会在我眼里就是个文化沙漠。

但如果突然有人问我什么是日本文化。。我会非常兴奋地向TA展示和介绍我家里所有的收藏品:40多个手办、玩偶和amiibo(国内家里还有十几个等着我回去拆封呢)、20多盒NS卡带、两台主机(NS和PS4)、全套的塞尔达游戏设定集、限定版的异度之刃和塞尔达梦见岛等等,并饶有兴致地聊起我看过的日漫、日剧、日本电影,玩儿过的日本游戏和听过的日本歌。。总之,你要是唠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啊.gif

我也是从小看着日漫成长起来的,大学里也深受两个日漫迷室友kira和小蒋的影响,但可能因为从小被老爸“德国牛逼”洗脑,从未产生过“我要去日本”这一想法。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貌似还是大四寒假,在家补柯南,正好看到主线“红与黑的碰撞”,所有主线角色几乎悉数出场,非常精彩,而这几集的ED正是三枝夕夏的雪どけのあの川の流れのように,顿时就被惊艳到了,第一反应是打开百度贴吧加入了三枝夕夏吧,然后不幸得知这一乐队不久前解散了的噩耗。。当时吧里有几个吧友正在讨论去日本留学的话题,我当时就给了自己一巴掌(并没有)并情不自禁地回了个“TMD, 去什么德国,我应该去日本啊”。

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听过华语圈以外的音乐,柯南的OP和ED对我起到了日本音乐启蒙的作用,也让我渐渐把很多注意力放到了日本。随后就了解到了Garnet Crow.我真是太喜欢GC主唱中村由利的声线了,中性而富有磁性,温暖而坚定。后来到了德国,在最黑暗的日子,在一个人黑暗的小屋里,通宵单曲循环君という光,眼泪都要下来了。可惜这个乐队没过多久也宣布解散了。写这段的时候我耳机里正好在播GC的世界はまわると言うけれど。

到德国后我几乎只听日本歌曲,除了GC,还有平原绫香、夏川里美、中岛美嘉等等,都是经我认证的御姐系女神声线,以及日漫或日本游戏里的单曲(去年年初痴迷《如龙0》,在家办公的时候几乎每天都长时间单曲循环湘南乃风的紅)。我敢说,我来德国后,听过的日语总时长远超听过的德语+英语的总时长,没学日文真是可惜了,这也是我越发想学日语的原因之一。

后来和老婆终于第一次去了日本。不多说了,“太君确实TM威武”——罗永浩。回到德国后,每天都要跟老婆念叨十几遍“我要去日本”。。然后终于又去了第二次。本来去年还想去第三次的,结果因为疫情未能成行。期间因为得知老婆的一个朋友的老公从国内跳槽到日本Indeed工作,我也开始有了类似的念头,甚至还联系了中介,不过最后还是理智了一下。当然,我也知道,我了解到的日本文化只停留在很表面的娱乐或二次元层面,真正的日本生活肯定不会像自己想的那样美好。但我还是好希望能去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啊。

我也曾思考过,自己的“日本情节”是从哪里来的,总结起来可能有两点吧。一是因为日本二次元文化确实有吸引力,几乎收割了从首富“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以下全世界所有的宅男。二是因为逃避。当初来德国就是为了逃避国内恶劣的竞争环境(现在叫“内卷”)。当时申请了5所大学,拿到两个offer. 一个是英语授课,有中国同学,另一个是德语授课,无中国同学,还要补学分。本着“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融入德国社会”的思考,我做了个现在觉得有些后悔的决定:我选择了后者。其实同样的错误我在国内时已经犯过一次了。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某第一梯队的市重点高中,优点是重本率和清北率都是全市第一,缺点是对于我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另一个是某第二梯队的市重点高中,重本率和清北率都远逊于前一所,但优点是我的很多初中哥们儿都会去那所高中,所以对于我来说不算是新环境。结果本着“我能上清北”的幼稚念头,我选择了前者。到了新高中,班里一多半的同学都是从原初中部直升上来的,他们有的甚至从小学就认识了,所以自然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不会主动和我们这些外校来的学生交流。我当时和另外两个从外校来的同学组成了个三人组,一起吃饭学习上下学,还一起过生日,虽然自己的成绩不是很好,但还算是开心的一年。结果第二年文理科分班需要拆一个班,我们班的班主任出国读书,然后我们班就被拆了,结果我们三人组被拆散了到个三个不同的班,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更没有说话的人了,导致我更加自闭,成绩直线下降。那会儿大考考场排座位都是按照前一次考试的年级名次来排的,我经常被排进倒数第三第四的考场,也就是年级的后100到150名左右(总共600多名理科生)。那会儿我就想,我要是去那个差一点儿的高中就好了,至少哥们儿朋友在,不会这么压抑。结果到了出国留学,就完全忘了这茬,太过自信了。。到了德国大学里,我不仅是全专业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也是全系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德国同学也基本上都是本科时起就认识的。想起当时一起出来的一个中国同学在QQ上问我的一句话:“他们怎么对我们不感兴趣呢?”是啊,想起在国内读大学参加外语角活动,有次来了个外国人,立刻被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了,到了国外,想着我们作为外国人也会被如此“盛情”招待,但实际上人家根本不会主动理你。后来我也尝试着去体验德国人或德国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比如去参加各种party和各种游戏,结果每次都很尴尬。。比如party的时候,我坐在那儿,不知道说什么,也没什么人主动和我搭讪,非常不自在。有个德国老弟拎着6瓶啤酒来了,见着一个,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就塞一瓶,然后边喝边聊,喝完了转一圈看着差不多打个招呼就走了,但我觉得自己完全做不到这么自然。。还有一次我主动找一个德国同学聊中国的社会新闻,最后他跟我说“可我不是中国人啊”,表示他对中国并不感兴趣。工作以后,在第一家公司为了表示融入团队,跟老板去蹦迪,结果发现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完全无法享受那个氛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作为一名社恐,感觉德国社会并不适合我,我挣扎过努力过了,结果发觉内心还是向往日本二次元宅男的生活。。

不管怎样,今年一定要自律好好坚持学日语!

2021.01.15

在第五次路考挂掉以后,我想我必须要写一篇文章吐槽一下的德国的驾照考试了。

首先,我有中国驾照。但由于德国不认可中国驾照(只有首次入境的前6个月可以使用),所以我必须要换成德国驾照才能在德国境内开车。持中国驾照可以免掉驾校理论课,但必须参加理论考试和路考。理论考试没问题,我把题库1300多道题全部背掉最后满分通过。问题是路考。

去年年初我老婆路考考了5次才通过,而且开的是自动档。我当时想,有这么难吗?我国内路考一次就过了,而且还是手动档。但当我第5次挂掉后就完全不这么想了,因为我彻底体验了德国路考有多么变态。

其实我不怕任何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比如任何理工科的考试。1+1=2正确,1+1=3就是错误。这样的考试我挂了也心服口服,因为我确实做错了。但是如果路考有标准答案会是什么样的?我的第一反应是遵守交规,毕竟这是唯一可以用来参照的“标准”。那么来看看我这几次挂掉的原因吧:

第一次:限速30区最后我超速了(考官的记录是38),我确实违反交规了,该挂;

第二次:我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全程小心谨慎,遵守交规没有任何超速,最后考官认为我开得太慢了,挂掉;

第三次:下雨天开高速,限速120,我觉得地面很滑所以只开到100,考官说我开得太慢,直接挂掉,后面的内容不考了,让我直接开回考场;

第四次:我的行车侧停了很多车,对面来车,我控制好速度和距离,安全错车开了过去,考官认为我应该停在那些停着的车后面,等对面车开过去再开(事实上考官说得有道理,因为按照德国交规对面车有先行权,但是在保证有安全距离的情况下是可以开过去的,在第二次考试中同样路段我就是这么做的,结果被认为开太慢会堵塞交通),挂掉;

第五次:下雪天开高速,限速120,我想起来了上次下雨天挂掉的故事,但也不敢开太快,开到了100,结果被考官说开得太快,直接让我路边停车,挂掉。

所以我的感受就是,德国路考完全没有一个客观评判标准。当然,考官总是说安全性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但这种安全性完全来自考官的主观臆断,而非客观。比如那条限速120的高速,无论什么天气,只要开在这条路上的车的速度没超过120,保持了合理的车距,司机没有磕药和任何不适,都应该是合法而安全的,凭什么要用考官觉得不安全就认为考生没有安全意识?我不否认考官的行车经验要比考生丰富得多,那你如果能列出个标准,比如下雪天,降雪量5毫米,时速80,有这么一个表格作为考试标准,然后我开到90了,用尺子一量降雪量都10毫米了,你说我挂了,我确实服。或者路边有停车占用车道,如果错车时你不能保证车身两侧都空出1米以上的空间则不要通行,然后我开过去了却只保持了30厘米的空间,然后你说我挂了,我也服。否则在没有一个具体而客观的评判标准下,存在任何以安全性为名挂掉的可能。

还有其它我想吐槽的方面:

  1. 我上一家公司的一个同事是保加利亚人。他跟我说,20年前他来德国,考驾照也是没过。然后突然有一天,保加利亚加入欧盟了,然后他就不用参加考试,直接用他的保加利亚驾照就行了。。然而到今天他还不熟悉德国的交规,知道我现在在考试,还来问我。(所以一个人在德国能不能开车还是取决于他的国籍吗?)
  2. 德国还是认可一些非欧盟国的驾照的,可以免理论考试和路考。有一些国家我可以理解,但是,我看到了日本。。当然,我不否认日本人给世界的印象很好,讲规则、懂礼貌,但问题是,日本的行车方向和德国是反的啊。。德国和中国一样,是左侧行车,而日本是右侧行车,你能保证一个长期在日本生活的人,突然来到德国,出门不会开错方向吗。。
  3. 我前面说了,持中国驾照来德国能开半年车,之后要换成德国驾照。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半年是允许的,也就是说在不懂德国交规不熟悉德国路况的情况下在德国开车是允许的,那么为什么半年后就突然不行了呢?第七个月的第一天,和第六个月的最后一天,有什么区别吗?
  4. 在德国路考就像表演,要时刻表示自己有注意路况。比如记分点之一是要“回头看”,也就是在转弯、变道的时候要把头扭到后面去看后面的路况。但事实上我问我的德国同事没有人在拿到驾照后还这么做的(因为确实太刻意,而且也存在安全隐患)。我承认注意路况很重要,但在有些时候,侧方和后方明明没有人,考生也一定要这么做,否则就会挂掉。还有一次是我考试过斑马线,我看到没人,为表示自己注意到了斑马线,适度减速通行,然后考官还是说我开得太快,说如果有人呢。。大哥,我看到了没人啊!照你这么说这考试没法考了,全是如果。所以我现在考试都会说出来,在过路口的时候说“没人!”,拐弯的时候说“内视镜!外视镜!转头!”,然后再通行,让考官知道我确实看清路况了。。(感觉自己像个智障。)
  5. YouTube上有个做学开车视频的德国驾校老师,和我现在的老师是同一个驾校。他录的视频就是在我所在城市开车的情况,然后就会看到他经常录着录着突然说边上的哪个车违反了交规(比如没有遵守先行权之类的),作为反面教材批评一番。所以你看,德国这么严的路考到底起什么作用了。。其实随便到德国马路边观察一下,我敢打赌按照德国路考标准,90%的人都无法通过考试,在没有监视探头的地方,超速的车比比皆是。
  6. 我承认任何考试或多或少都有运气成分,但德国路考的运气成分太高。在路况极其复杂的地区(比如我们城市),每次行车都有可能遭遇不同的情况。有时情况好,比如没有车没有行人,天气好,自然容易通过,但如果遭遇比如恶劣天气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我老婆说她之所以能通过考试,是因为她考试时开车的那条窄路上,前面全程有一辆洒水车按照10km/h的速度爬行,根据交规她不能超车,又没有别的地方可以绕出去,最后熬过了考试时间加上碰到了个好考官,就通过了。。

从去年5月底通过理论考试后我就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上路训练和路考,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我找到工作后,现在路考成为了我最大的心病。赶上Corona和Lockdown, 政策时刻在变,比如下周驾校关门到月底,又没有办法练车和考试了。现在每天花费四小时上下班的日子真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了。。

2020.11.17

最后还是找到新工作了,不过这过程真的是一波三折。从9月底到10月中旬投了20多封简历,虽然拿到10个面试,但结果几乎全挂,简直就像在坐过山车。10月底想起10月初有个面试还没得到回复就发电邮问了下,结果是自动答复,估计是HR在休假。又过了两个星期还是没回复,我都准备去网上给它打差评了,但想想还是问一下吧,万一呢,结果当天HR回复问我什么时候能入职,第二天offer就到了。。这让我觉得一定不是我当初的面试表现打动了他们。。本来想着如果工资不高我就拒了,但结果薪资又超过了我的预期上限,好吧就是它了!上周五现场签了合同,这周一递交了辞职信。想想自己两年前壮志雄心踏入学术圈,今日又狼狈逃窜回工业界,心情十分复杂。

通过这轮面试也暴露出我的很多问题,一是面试经验不足,比如面试官问我当初为什么学计算机,我说是为了玩电脑游戏,虽然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但事后想想这回答真蠢。。二还是技术向的基础问题,平时习惯了编程时遇到问题到网上抄答案,完全没有理解背后的原理,然后面试一被问到相关问题就卡壳。这个问题我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但一直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去改,现在离正式入职还有一两个月时间,是时候踏实下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读技术文档了。

2020.09.25

最近随着两天的降雨,气温也随之骤降。进入秋季,又不由自主地感伤起来。回首自己这一年又要碌碌无为的过去了,深感忧虑。

找工作一直是我这两三年的心病。去年年底投简历四处碰壁,今年年初过完年我马上又投入进找工作的战斗。三月初的时候我还真拿到一个offer, 但突然被告知职位要求全德境内出差,考虑到自己已成家,所以最后我还是放弃签字了。紧接着三月底德国就遭遇了新冠病毒的侵袭,导致很多公司进行了裁员或者对员工缩减了工时和薪资待遇,我投出去的简历自然也都没有了下文。我想我如果那时真的跳槽了,未必真的会好过。

现在我工作所在的研究所,在新冠的冲击下几乎没有影响。我在家办公两个多月后又回到了办公室。虽然没有被裁员也没有被缩减工时,工资照领福利照常,但是真的没什么事可做。我的一个在德国工作的朋友被缩减工时,一个星期只上班一天,跟我说跟失业一样,我跟他说我每天照常上班但其实也跟失业差不多。我们组六个人,跟我一起做生信的是一个40多岁从保加利亚移民过来的博士,同时他也算是我们组的组长之一。凡是跟生信有关的工作,他先接手,因为本来也不太忙,所以大多数活他自己直接就都干完了。日常会跟我讨论一些新想法,让我可以考虑尝试一下,但大多数最后也都不了了之。只有在他休假的时候,作为替补,我才感觉自己能在团队里发挥出作用。上个月我终于和他达成一致,打算建一个实验室管理系统,我刚好可以拿我自学的Spring cloud框架练手。趁他休假我赶紧开发了个原型出来,但最后被告知这个项目被交给另一个兄弟研究所的软件开发团队去做了,我又被闲置了。今天开组会安排下周工作内容,其它五个同事都有很多事,就我没事,最后他们半开玩笑地跟我说要不然去实验室帮忙吧。唉,心情沉重。

在这里工作两年了,越发地感觉自己在一个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回想当初面试时教授问我为什么已经在工业界工作了还要回到学术界,现在我才能明白这问题背后的逻辑和深意。果然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年脑子里进的水。对了,当初其中面试我的一个教授在新冠期间已经跳槽走人,回到工业界了。

我现在对生信已经完全没有激情了。经过我这两年的观察,生信依然是未来的一个个热门方向,但因为市场不大,所以事实上它又并不真的需要那么多专业人员,又因为它的学术性质,入门门槛被抬的很高,基本想在生信领域作出点东西都需要有博士头衔,否则也只能是打杂。包括我面试的所有生信公司也是,在那里工作的生信人甚至是相关程序员,基本都有博士头衔。而生物信息学专业出来的本硕生就很尴尬,被夹在IT和生物两个圈子中间,进退两难。相反,如果IT和生物只要精通其中一个,前者补一点生物知识,后者学一点python和R(比如我的那个同事),之后想进生信的圈子都要比纯生信背景的人容易得多。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不等疫情完全过去,我现在又开始投简历了。不过又觉得自己这一年来并无太多成长,基本上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随机自学,并没有针对某一领域进行专注而系统的学习,如果重回程序员的行列,恐怕又要从零开始。保加利亚同事估计也看出了我的心思,私下跟我交流找工作的事情。他其实也想跳槽,毕竟他家在离这里两百多公里的另一个城市,平时工作日在这边,周末才回家,但他说他想回IT,就要做好降级别和降工资的准备。看到了没有,生信真的是一个大坑!

2019.12.30

同事们大多都去休圣诞新年假了。今天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闲来无事写个年终总结吧,流水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结婚:今年年初终于把婚结了。原本是去年年中打算去德国杜塞尔多夫领事馆领证的,结果由于中德法律上存在的一些差异性问题最后还是决定回国办理。回到德国有同事问我结婚前后有没有感觉什么不同,说实话对我而言没什么不同,毕竟之前和老婆恋爱时间也不算短了,结婚领证更多的是形式和法律上的意义,以及带来的潜意识上的责任感。中国讲究结婚是两个大家庭的融合,所以以后不仅是对自己和老婆负责了,还要对双方父母负责,以后生了娃,也将承担起整个大家族的责任。我爸以前半开玩笑对我说“你是长子长孙”,搁古时候就是未来的家族之长啊(当然现在早就没有这么封建了,但残存的意识还在)。因为常年孤身在海外,我跟国内的亲戚已经没有太多往来,但以后回国有机会也许还会和他们重新建立连接吧。

工作:说实话年初的时候工作还是非常开心而且有激情的,一是新入职,二是终于进入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但慢慢地就感觉到似乎变了味儿。我只想多做编程上的项目,但渐渐的老板似乎对编程的需求和兴趣不大了,我之前写好的Pipeline程序也没人用。我每天被安排的更多的工作是跑数据和管理服务器等一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后来组里从慕尼黑招来了个40多岁有测序背景的博士做组长。这个组长会一些编程,希望我能帮他写一些程序,但因为他的专长是R语言,所以希望我也用R来做项目。但在我眼里R语言已经是个没什么前途的编程语言了,上上周终于说服他让我用Java+JavaScript重构。所以我感觉在这个组里工作自由度虽高,但想提升编程技术实在是太难了(一是没活干,二是没有可以讨论技术的同事)。记得一次组会老板透露出因为项目经费充裕,想再招个有Info背景的员工的想法,但随即又自嘲地说,咱是个生物研究所,谁搞Info来咱这儿啊(我坐旁边满脸黑线)。另外一个教授也跟我说,如果需要帮手随时可以和她说,她来找人,我心说我都要没活干无聊死了,再招个人我俩大眼瞪小眼吗。到了八月份的时候我终于决定投简历再找工作。

找工作:虽然我之前找工作和跳槽的过程并不顺利,但一开始我对自己还是信心十足。我觉得自己之前找工作之所以费劲儿是因为我局限在了生物信息这个领取,只要我跳出这个领域,只是做个程序员,会很容易。结果证明我拿到面试是很容易,但拿offer很难。总结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技术需求不同,虽然都是招Java程序员,但有的公司需要的是Java多线程编程,有的公司需要的是用Spring boot做微服务,还有的公司需求的是跟客户交流的表达能力 ,但所有的公司在招聘启示中只有一条相关要求:Java编程能力好。当然这些公司也乐意培养新人,但这又牵扯到了第二个问题,就是薪资。我虽然不在工业界工作,但薪资水平也超过了工业界入门或初级水平,即使有公司想要我,根据他们内部的标准也肯定不能或不愿意给我目前的这个数,还不如用更低廉的价格招个应届生。所以我现在就处于这么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相比之下我老婆就比我顺利得多,这也是依托于她的学霸背景和早期在国内大公司的工作经历。而我能怎么办呢,我也很绝望啊。我现在也只能一方面是简历不断地投,二是在日常项目中有意识地去了解和使用流行的技术栈,积累经验,或者说是面试素材。

健身:今年三月份开始坚持健身了,隔天一练。同时控制饮食,基本不吃和少吃零食和不健康的食品。虽然中间因为伤病旅游等原因断了几次,但总的来说是坚持下来了,外表有肉眼可见的变化。到年底还是遇到了瓶颈,比如卧推现在极限是60公斤一组8个,再多就推不上去了。但健身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意义是帮助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健身软件Keep上有句宣传语是“自律给我自由”,我很喜欢这句话,未来也一定会坚持下去。

伤病:今年大概是我来德国后伤病最多的一年。先是四月初骑车摔伤,下巴上缝了好几针,再是四月底盆骨侧倾(疑似腰间盘突出)导致下肢疼痛几乎无法下床,躺了一个星期才渐渐恢复,随后又静养了将近两个月才恢复健身。然后是10月初重感冒,休了一个星期的病假。接着是11月月中突发皮肤病(疑似玫瑰糠疹),浑身除了脸没起疹子,其它地方都起了。晚上也是痒的无法入睡。家庭医生开了两管药膏很有效,终于在去日本前抑制住了,但时至今日还能在身上看到蜕皮留下的痕迹。最后是圣诞前突然右腿剧痛且比上次严重,以为又是骨盆的问题,但被家庭医生告知是肌肉扭伤,回想一下可能是当天早上健身用力过猛了?结果圣诞节在卧床中度过,新年也只能继续卧床。但因为没请年假加上还有一些杂事,今天还是磕了止疼片一瘸一拐拖着一条感觉快要断掉的腿来上班了。不过在这里主要想表达的是,感谢老婆在我生病期间对我的细心照顾!

旅行:年初在国内领证结婚,正式见了对方父母和亲戚。还见到了一位差不多20年没见的发小。小时候寒暑假去爷爷奶奶家就经常和她一起玩儿,她就是个活生生的假小子,经常把我欺负到哭。后来我奶奶去世,爷爷搬家,就再也没了联系。再次联系上时是校内网的出现,她那会儿在莫斯科留学学医。但随着校内网的没落,又没了联系。这次又联系上是因为爷爷去世后有些事情需要处理,需要麻烦到的一位老人是我这位发小的姥姥。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是名纹身师了。加了微信看了她的纹身作品也确实精美,彻底颠覆了我对纹身的刻板印象。和她姥姥和妈妈一起回忆小时候的事情,感慨时间流逝之快。四月中旬去了国王湖,回来时顺道去了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六月中旬第二次去了瑞士的卢塞恩。第一次去是15年,是老婆第一次来德国,那会儿她还在上海上班,我还在为我的毕业而挣扎,四年过去了,故地重游。11月底第二次去日本。因为去年年底去日本旅游时对日本的印象太好了,回德国后一直跟老婆念叨着“我要去日本!”所以终于有了这第二次日本之行。这次把时间安排到了两个星期,日本多数的旅游城市都来了个到此一游,在东京跟两位本科同学一起吃饭聊天也是十分开心!虽然明年也依然有一颗往日本跑的心,但现在还是期待着kira君什么时候来欧洲玩儿啊。

游戏:今年也依然是开心做任豚的一年。比起PS4上我只购买并通关了刺客信条奥德赛和底特律变人两款游戏(如龙0玩儿了一半实在玩儿不下去了),我在NS上一共购置了十四款游戏,除了三款即时类和一款正在玩儿的游戏,其它都已通关。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最近圣诞折扣期间买的现在正在玩儿的神界原罪2. 最早对这款游戏产生好奇还是无意间看到它在NS平台上的评分,排在荒野之息和马里奥奥德赛两款满分大作之后排名第三的就是它了。是什么让这个游戏这么牛逼?带着这个问题我在网上搜素相关资料,然后就发现了Gamker制作的关于神界原罪的游戏视频,随后顺手又看了他们制作的永恒之柱和博德之门视频,才发现原来DND这么有意思并被带入了坑,在亚马逊上斥巨资(应该是我迄今为止在买书上花费最高的一笔)购置了一套英文原版的DND第五版规则书,打算明年花时间好好研究。另外发现Gamker这个游戏自媒体也是个惊喜,他们不追或者不刻意追热点,游戏视频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介绍游戏怎么玩儿或者游戏里有哪些系统这些比较肤浅的层面,而是会深挖背后的一些故事,比如某游戏为什么叫好却不叫卖,比如某游戏里的某个系统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等。不管说得让我觉得有没有道理至少能启发我的一些思考。所以以前吃饭的时候看游戏直播现在都变成挑着看Gamker的视频了。今年年底最后一期Gamker介绍自己的团队时我才知道他们四年来固定人员都只有四个,只是最近要自己开发游戏了才又扩充了团队,给我一种被人嘲讽“你批评那么多游戏这不行那不行,你行你上啊”后就真的上了的感觉。除此之外我还真不知道还有哪个做游戏方面的自媒体在开发游戏了。最后Gamker创始人聂俊也解释说自己一直有颗做游戏的心,现在兜兜转转十几年终于又绕了回来,并鼓励那些因为感觉自己年龄大而有所退缩的人要坚持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可以说是非常励志了。

爱好:去年年底从日本回来以后就多了个收集手办的爱好。德国倒不是买不到,只是价格极其贵,基本上要贵上50%甚至一倍(从国内带三个手办到德国卖掉能白赚一张往返机票)。我原本想从日本官网上直邮,才发现德国对相关产品会收缴相当高的关税(怪不得在德国卖那么贵),所以只能在淘宝上买好寄到家里。四月的时候爸妈来德国帮我带了满满一箱过来,又是转机又赶上航班延误要在机场过夜还差点儿被海关查扣,让我觉得十分过意不去,以后还是回国自己带吧。然后就是我第四次开始学日语了。从2010年年末算起,因为对日本文化(游戏,音乐,动漫)产生的兴趣曾至少三次激发起我学习日语的动力,上一次是去年从日本回来,我还买了教材,但最后都折在五十音图上了。这一次我是真的下定决心了,已经跟着B站的教学视频把五十音图背下来了,希望下次去日本的时候能用日语做一些简单交流。话说我这么喜欢日本,当初为啥要来德国呢?以后我要让我孩子去日本留学!

计划:明年不出意外会成为有房有车一族。去年的时候我还没想到将来会在德国南部这个8万人的小城安家吧。老婆已经有德国驾照了,我也要赶紧把我的德国驾照考出来。继续坚持健身(两次受伤都是健身时使用过大的重量导致的,以后一是做好热身,二是不再冲击大重量和做有危险的动作)以及自学日语。游戏方面打算研究DND规则书,博得之门1和2,永恒之柱1和2已经添加到我的愿望单上(前三者在NS平台上已经有了,时刻准备入手,永恒之柱2确定登陆NS但未公布具体日期)。继续投简历找工作,同时思考如果我不做程序员了还能干嘛,培养一项除写程序外的谋生技能。虽然日本很想再去但明年可能还是会选择新的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也许会带老婆再去趟北欧。话说德国年假30天真的是多啊,我今年还有6天没用完。

2019.09.16

八月中旬投出一批简历后杳无音信,直到八月底九月初才渐渐有了回复。有电话面试,有现场面试,有编程测试,当然也有不少拒信.

9月初的时候我还很开心,因为我收到了三个现场面试的通知,但上周在经历完面试后我感觉自己心情跌进了谷底。

第一家公司是做ERP的。面试官电话跟我沟通时就表示有点儿犹豫,因为他们的工作需要非常多地跟客户进行沟通,包括对客户进行培训,不知道我能不能胜任这个职位,但最后还是给了我这次面试机会。面试先是问了一些很简单的技术问题,比如举例说明什么是类和对象(答动物是类,狗是对象),随便说一条SQL语句(答select * from table),高级语言比如C++和脚本语言比如JavScript有什么区别(答前者需要编译才能运行,后者不需要)等等,但之后问到我有没有项目管理或者和有没有和客户打交道的经验时我就卡壳了。比如问客户把任务交给我们后,之后的流程是什么?我也只能答出来先是需求分析,最后是写代码。还有一个程序员团队都有哪些分工,我也只答出来写代码和测试。还有其它一些问题我也没答好,现在想想他们应该就是想招一个可以和客户打交道的程序员/咨询人员,但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意识,答题的时候也都没有往这方面靠。最后不出意外上周末收到拒信。

第二家公司是做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的,上周四邀请我过去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做了四个小时的面试,其中包含两个小时的写代码测试,主要是考察Spring boot和Java. 我之前其实没怎么用过Spring boot, 但为了这次面试花了两天时间看了下相关资料并实现了Spring boot + MySQL和Spring boot + MongoDB的RESTful架构相关代码。两个小时的测试任务一共有六道题,我只完成了前三道,是实现一个简单的Spring boot + MySQL的RESTful架构的网站(一个类维基网站的增删改查),后面三道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没有看,不过面试官表示他们也不可能都完成(不知道是不是安慰我)。之后是就我写的代码对我进行提问,发现我在很多细节处理上都没有让他满意,比如mapping的URL(比如为了看起来清楚,我对删除操作的URL用了/delete/{id},但面试官表示没必要加delete),还有Spring boot在创建数据表时默认了content(维基页面上的内容)字段为varchar,而我应该把它改成text. 之后另一个面试官听说我用过AngulaJS,又问了我一些前端的问题。他拿出他正在写的前端页面,问我觉得哪里还需要改进,以及又问了单页面有哪些优点等等,但我的回答似乎并没有让他感到很满意。技术面结束时面试官跟我说要跟HR讨论后再决定我是不是能被录用,但一是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重音强调在了“不是”这两个字上,二是根据我的面试经验,IT公司招人能最终拍板的都是技术官,所以他这么说基本上就是暗示我没戏了。之后又跟HR象征性地聊了聊,也只被问了跳槽动机这一个问题。虽然目前还没有收到拒信,但也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家是做医疗系统的。两个面试官的年纪都很大了,一个在这里工作了21年,一个工作了10年。他们对我用过JavaFX和AngularJS很感兴趣,但并没有询问我任何的技术性问题,只是问了我现在做的项目是怎么实现的,我就展示和运行了下我的代码。最后他们邀请这周二也就是明天再来一趟,因为可以跟他们的同事见面,顺便参观下公司。我感觉拿到这家公司的offer的概率比较大,但也仍旧有两个顾虑,一是就目前来看同事年纪比较大,不知道是否在沟通上会有问题或者能否学到新技术,二是他们用的Java EE 7, 我其实对Java EE不太了解,不知道和我平时写的Java有什么区别。

还有一家就在同城的IT公司,HR电邮布置了我一道Java编程题。输入是两个XML文件,一个包含城市信息(城市名,人口数量,面积),另一个包含操作符信息(max, average等运算,过滤城市名的正则表达式,需要进行计算的城市信息),输出是一个包含计算结果的XML文件。比如计算城市名里含s的所有城市的城市人口总和。我第二天晚上就完成然后上交了,不过现在也还是没消息,上周末问了下,对方回答还在审核。我还是挺想去这家公司的,一是看起来网上风评不错,二是这家公司就在我现在去的健身房的对面,健身方便了。

除此之外就再没任何消息了(有电话面试,但问了我一些信息后就没有再联系)。

最后是这周五下午还有个面试,是中介介绍的,据说是做芯片的,但我到他们官网看并没有看到有招程序员相关职位的信息,但不管怎么说这周五还是可以去看看。

折腾了差不多一个月,感觉好累,如果这次没找到合适的职位,就打算踏踏实实过年,年后再说了。不过这一个月的经历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1 我之前找工作,我的硕士成绩为什么这么烂和读书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都是必问题,而这次没有一家问。必问题变成了跳槽的原因和工作项目经历。我现在一年一跳槽,一定会一开始就给招聘公司留下了不安分的印象,而公司肯定更希望雇一个能稳定长期工作下去的员工。我这一年的项目经历也是乏善可陈,拿得出手可以称之为“项目”的也就只有一个pipeline, 如果未来两年都还是坐冷板凳的状态,感觉自己的程序员生涯就要毁了,这也是我真实跳槽的原因。

2 以后真的再也不做生物信息了吗?我也一直在问我这个问题。我这次跳槽原因不是因为我不想做生信了,而是这不是我想做的生信。而我想做什么呢?面试时我也被问到这个问题。我说我想做数据分析,做机器学习,做算法。如果一个人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那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只能考虑我到底能做什么。

3 我现在有时候还挺想念第一家公司。虽然工作内容不是自己喜欢的,但工作氛围还是不错,作为一个社交比较被动的人,同事做什么有意思的事儿的时候都会叫上我。离职当天老板就对我嘱咐了一句话“一定要做有趣的工作!”毕竟是个面试时让我讲个笑话的老板啊。。而我再次离职以后会不会也怀念这家公司呢。就现在来看,这家公司吸引我的点有自由的工作时间,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离家超近的距离,如果真回到工业界,一定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了。如此患得患失,我都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4 当初进这家公司的时候信誓旦旦说要为人类做贡献,老板一再问自己是否能长期工作下去自己也答应了,而现在不到一年就想着跳槽,真的是十分愧疚。但这也让我时刻提醒自己,再找工作一定要慎重。

2019.08.19

去年这个时候的自己还沉浸在终于找到满意工作的兴奋之中,一定没想到一年后的自己又想着要跳槽了。。

去年跳槽的原因很简单:工作无聊,一心想着要做生信,而今年原因就剩下了一个:工作无聊。

大概从今年六七月份就有了征兆。那会儿我刚完成第二次pipeline的重构,程序正式投入了使用。四月中旬一个新入职的有生物信息学背景的博士正式成为了我们组的负责人,之后我的大多数工作都开始由他进行指派,之前有同事和教授有生信方面的问题都会直接联系我,现在都改为联系他。编程的活几乎没有了,最多是写几行python脚本,取而代之的是安装测试github上的各种开源程序。有一个程序,老板之前一直尝试自己安装但总是失败,我调试多天和开发者多次交流后终于成功了,老板兴奋的不行。。但这不是我想做的工作啊。然后组里来了个非洲的访问学者,我就被派去帮她解决各种电脑问题。上周三她说想买台新电脑然后让我帮她上网比对下参数看看买哪台划算。。极度郁闷的我决定周四周五在家休假看Dota2比赛思考自己的未来,然后手欠查了了下工作邮件,看到老板找我解决samba share的问题,只好装没看见。

在网上德国人圈里查了下“做research assistant但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利与弊”,结果几乎全是说弊端的,说纯粹浪费时间,没前途,不如早点儿回工业界。我回想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内容,更坚定了我要跳槽的打算。

因为老婆刚在同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这次轮到我不能任性了。不过经过这近一年的工作,生物信息似乎已经没那么吸引我了,现在只想做一个有代码可写的程序员。周末和今天投了几个简历出去,祝自己好运早点儿跳出这个令我烦躁的工作环境吧。。

2019.08.01

最近的工作大多是帮同事装各种软件,解决各种系统问题,感觉自己已经逐渐沦为一个网管。。上星期研究所里的Samba share服务器出了问题,教授交给我来解决。打电话给客服,对方满口答应说我马上写电邮回你,结果等了两天没消息,最后自己网上查了一天资料解决了,其实解决起来很简单,但查资料真的很花时间(似乎找到了当年居里夫人从一吨沥青铀矿中分离得十分之一克氯化镭的感觉)。。然后今天又遇到新问题了,打电话过去还是那个客服,一听到是我还以为是要追问之前的那个问题,赶紧说啊我这就写电邮回复,但我说其实是另一个问题。。挂了电话客服真的写电邮回复我了,信件结尾还不忘加注“你们的服务有效期要结束了,记得续费啊”。。但回答内容一点儿帮助也没有,最后还是我跟教授一起解决的。。回来我就跟同事说,以后这服务费直接给我算了。。前几天新来个肯尼亚的访问学者,同事介绍我给她设置服务器帐号,然后她就默认我是网管了,今天找我约时间给她装电脑。。啊啊啊我可是正经的程!序!员!啊!(悲伤地想起了之前看过的程序员被老板叫去帮忙修U盘的段子。。)

去年11月份报名了单位的健身项目,上个月终于排到我了。。检查身体当天,先是先后被两个医生关小屋子里询问各种健康信息,扒光上衣全身各种敲打问“疼不疼”,然后测量身高体重皮脂厚度等数据,最后是身体素质测试。。本来以为是要做力量测试,这我相当有信心(医生!我要打10个!),但结果是耐力测试。。先是把上衣脱光,上身各处贴满各种可以记录数据的贴纸,再一起连接到仪器上,然后上跑步机。。起始速度是6公里/小时,跑三分钟,小姐姐过来在耳朵上抽血,然后不给休息,直接8公里/小时,跑3分钟,再过来取血。。直到加到12公里/小时跑完,小姐姐问我还要不要再加了,我说累了别加了。。洗完澡回来听医生汇报我的检测结果,总的来说是super, 但是最后的那个体能测试没过关,主要是从跑步时心率过快和乳酸分泌过多判断出来的。。我回来以后没找到相关的参照数据,但找到了顶级运动员的相关数据,乳酸分泌的那个数值在某个分段我大概是9, 而顶级运动员是1。。当天下午收到单位健身房的电话,直接安排我开始健身的时间了。

第一天健身是健身教练带我参观,然后问我的健身目标,我马上说我不要跑步我怕掉肌肉!因为我平时在另一个健身房里主要做胸背手臂的力量训练,教练就建议我在这里做腹部和腿的训练,又因为我的骨盆伤还没痊愈,教练又耐心带我去挑那些不会伤及这个部位的机器,最后算下来大概每次一个小时的训练量。然后我拿到一个表格,每次来健身时都要认真填写,用了哪些机器,训练量多少等等。所以现在我的健身计划就是两个健身房差开来去,1357去外面的健身房练胸背手臂,24就去单位健身房练腹肌和腿,星期六休息。因为单位提供给我的健身计划免费期只有三个月,那我就打算先这样坚持三个月看看。。正好工作上没啥事,就把精力都用在健身上吧。

2019.06.03

1.健身

从国内回来后发现自己有发胖的趋势,主要是腹部开始出现赘肉。反省了下过去几个月的饮食作息,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换工作搬家后从以前的骑车/走路上下班变成了公交车上下班,运动量更小了;二是不太吃早饭,饮食不规律,吃了太多不健康食品;三是工作日每天都在办公室坐一天,对体型体态会用影响。最后决定改变,一是办了张健身卡,在3月1号开始每隔一天进行早锻炼;二是买了辆高级自行车,天气好的情况下改成骑车上下班;三是研究和进行健康饮食,高蛋白低碳水摄入,把从国内带来的辣条全扔了。坚持了一个月,感觉小有成效。然后四月初的某一天下班,在骑一段很陡的下坡路时摔了,身上多处擦伤,下巴被缝了好几针。紧接着发现腰椎和骨盆开始出现问题,其实以前也出现类似问题,但都没有这次持续的时间长和激烈,最严重的时候几乎下不了床,去看了医生在床上躺了五天也没有痊愈,至今右侧大腿到小腿的筋只要一动还会感到剧烈疼痛。希望尽快好起来能恢复健身。

2.游戏

春节时又囤了几个PS4游戏。因为之前玩儿过刺客信条起源,感觉游戏性并不是很好,所以后来出了奥德赛的时候看到画风和时代背景和起源很像就没有再掏钱的欲望。但赶上这次打折力度很大,上网搜了些评测,决定买来看看,果然感觉比起源好玩儿太多,成了我第二个白金的游戏。相比之下起源更像是奥德赛的试玩版。最主要是奥德赛里的主角和各种NPC的刻画都比起源里的丰满了很多,人物对话不再像白开水一样无聊,虽然离巫师3的水准还是差很多(不过巫师3毕竟是有原著的根基嘛)。。另一个通关的游戏是底特律变人。之前玩儿过的互动式电影类游戏有暴雨和超凡双生,前者感觉从剧情到操作都有些单薄,可玩儿性不高,而后者的操作又有些复杂,加之PS4手柄的垃圾手感,QTE的时候非常容易按错导致游戏体验极差。本来不再想玩儿类似游戏(在youtube上看看剧情动画就好了),但没经受住打折的诱惑还是入手了底特律变人,通关后的体验就是。。真香!第一个教学关的剧情和操作体验就惊艳到我了,当玩儿到后面高潮,仿生人起义上街游行的情节,配合BGM,简直催人泪下。近些年刻画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且机器人也早已脱离早期“机器人三定律”的束缚,在生理与心理上与人类越来越接近,比如美剧《西部世界》。在这些作品中看似机器人或仿生人是主角,但他们其实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们看到的和思考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本来想花时间再把另外几个结局打穿,结果腰椎就出现了问题不能长时间坐椅子上。。还有另外一个游戏如龙0刚开始玩也不得不为了养好身子暂时放弃。不过躺床上的时候还能玩儿switch…把在日本买的Okami大神拿出来玩儿,从画风到剧情到玩儿法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中文,否则肯定会吸引大量中国玩家。

3.工作

最近写出了第一个Nanopore测序的Pipeline程序。GUI用的是JavaFX, Pipeline脚本用的是Bash. 其实最早GUI是用JavaScript/Electron实现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我还是改用Java/JavaFX实现,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和了解JavaFX框架。作为组里唯一的程序员(整个研究所200来人也就我一个程序员),从架构设计编码到测试写文档都是我一个人干,自由度很高,但有好处也有劣处。好处就是没什么压力,毕竟这里没人比我更懂写程序了,老板也不会纠结于技术细节,只要能100%实现各种需求就好,坏处就是没有同事交流没有code review, 虽然我对自己的代码风格很有信心,但感觉长此以往对技术的提高还是有限。还有就是我有时需要得到强烈的认可度。比如我花时间写了个模块,但因为周围人没人懂程序,他们不会知道这个模块有多精巧或者我在这上面花了多少时间。我现在已经在考虑三年合同期满后跳槽的事儿了。这里的同事都有博士或准博士头衔,毕竟想在研究所混的好,一个博士头衔必不可少,这是能让人在学术界获得话语权的一个底线标准。但我现在又不太想花时间和精力去争取一个博士头衔(当然作为学渣,我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三年后我想我还是会回到工业界。入职半年来都是写工程代码,而我还是想做些数据科学类方面的工作。依老板之前的意思来看,我入职第一年的规划就是写Pipeline以及可能会重构一些服务器端原本的脚本程序,为这些程序构建GUI给生物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使用。两个月前组里新入职了一位数据科学家,可惜不在一个楼层也没什么交流,希望之后能有一起做项目的机会,这样在自己跳槽的时候不至于因缺乏经验而导致选择方向太窄。同时自己也该注重在这方面的自学和训练了。

4.其它

前一阵子无意间听了几首张震岳的歌,里面有一首Rap惊艳到我了,是张震岳+热狗+功夫胖+派克特合作的《再见Hip-Hop》,之后一两天上班写代码的时候都是单曲循环,于是突然对嘻哈有了兴趣,最近一两星期把《中国有嘻哈》和《中国新说唱》看完了,并等待着今年的《中国新说唱》第二季。。嘻哈音乐在中国长期以地下音乐身份存在,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和拥有梦想,不可能长时间从事其中(圈子很小,名利又低),所以第一季的参赛选手真的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什么背景。赛后虽然包括冠军GAI和Pg one在内众多选手都有各种争议,但他们都展示了最真实的自己,这在我眼里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嘻哈精神的所在:Be real,做最真实的自己。相比之下其它各种明星选秀节目都TM太假了。。估计是《中国有嘻哈》太火了,到了《中国新说唱》就感觉有些变味了。先是看到有选手为了迎合评委口味来选择参赛曲目,然后是只懂市场而不懂音乐的各种娱乐公司高管成为评委。我很赞同热狗在比赛中呛他们的话:“我们在创作一首音乐的时候最先考虑的绝对不会是市场。”为了迎合某个人或市场而唱作,这在我眼里都有违嘻哈be real精神。但在这一季我还是看到了温情的一面。张震岳热狗战队在9进6的时候赢得比赛,队内三个人可以有一个人直接晋级,而实力最强的两个男Rapper功夫胖和派克特都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同队的女Rapper刘柏辛,因为他俩相信自己在之后的1V1 Battle里完全可以胜出。虽然最后两人都输给了各自的对手未能晋级6强(在我眼里他俩才应该是胜出者),但这份自信和骑士精神已经把我圈粉了。我相信张震岳和热狗也是出于对评委的不服,在赛后找功夫胖和派克特合作了这首经典燃爆了的《再见Hip-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