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4
我又开始学日语了。
过去十年,我至少有四次立志开始学日语,结果最后都折在了50音图上。最近的一次是去年,我都准备报当地的语言学校了,结果疫情来了,课程取消。
今年我开始认真了。 目前自学了一个多星期,50音已经过了,《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也过了第一单元,目前正在复习,然后准备开始第二单元。反正现在每天通勤四个小时没事干,背单词听课文录音呗。我还买了专门用来记单词和句子的卡片纸和日德对照的单词书,并给自己立下了今年过N2的目标。虽然我知道自己大概率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有目标才有动力,冲鸭!
说来惭愧,我来德国也有10年了,如果有人突然问我“德国文化”是什么,我可能会一脸懵比,在写这篇日志之前我也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想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德国就是个文化沙漠。当然,如果让我使劲儿思考一下或者用谷歌搜索一下的话,我还是能给出德国在哲学(黑格尔)、音乐(贝多芬)和自然科学(爱因斯坦)领域上曾经做出的杰出贡献。但不得不说,在现代社会,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对于年轻人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陌生,换句话说,现代的德国社会在我眼里就是个文化沙漠。
但如果突然有人问我什么是日本文化。。我会非常兴奋地向TA展示和介绍我家里所有的收藏品:40多个手办、玩偶和amiibo(国内家里还有十几个等着我回去拆封呢)、20多盒NS卡带、两台主机(NS和PS4)、全套的塞尔达游戏设定集、限定版的异度之刃和塞尔达梦见岛等等,并饶有兴致地聊起我看过的日漫、日剧、日本电影,玩儿过的日本游戏和听过的日本歌。。总之,你要是唠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啊.gif
我也是从小看着日漫成长起来的,大学里也深受两个日漫迷室友kira和小蒋的影响,但可能因为从小被老爸“德国牛逼”洗脑,从未产生过“我要去日本”这一想法。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貌似还是大四寒假,在家补柯南,正好看到主线“红与黑的碰撞”,所有主线角色几乎悉数出场,非常精彩,而这几集的ED正是三枝夕夏的雪どけのあの川の流れのように,顿时就被惊艳到了,第一反应是打开百度贴吧加入了三枝夕夏吧,然后不幸得知这一乐队不久前解散了的噩耗。。当时吧里有几个吧友正在讨论去日本留学的话题,我当时就给了自己一巴掌(并没有)并情不自禁地回了个“TMD, 去什么德国,我应该去日本啊”。
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听过华语圈以外的音乐,柯南的OP和ED对我起到了日本音乐启蒙的作用,也让我渐渐把很多注意力放到了日本。随后就了解到了Garnet Crow.我真是太喜欢GC主唱中村由利的声线了,中性而富有磁性,温暖而坚定。后来到了德国,在最黑暗的日子,在一个人黑暗的小屋里,通宵单曲循环君という光,眼泪都要下来了。可惜这个乐队没过多久也宣布解散了。写这段的时候我耳机里正好在播GC的世界はまわると言うけれど。
到德国后我几乎只听日本歌曲,除了GC,还有平原绫香、夏川里美、中岛美嘉等等,都是经我认证的御姐系女神声线,以及日漫或日本游戏里的单曲(去年年初痴迷《如龙0》,在家办公的时候几乎每天都长时间单曲循环湘南乃风的紅)。我敢说,我来德国后,听过的日语总时长远超听过的德语+英语的总时长,没学日文真是可惜了,这也是我越发想学日语的原因之一。
后来和老婆终于第一次去了日本。不多说了,“太君确实TM威武”——罗永浩。回到德国后,每天都要跟老婆念叨十几遍“我要去日本”。。然后终于又去了第二次。本来去年还想去第三次的,结果因为疫情未能成行。期间因为得知老婆的一个朋友的老公从国内跳槽到日本Indeed工作,我也开始有了类似的念头,甚至还联系了中介,不过最后还是理智了一下。当然,我也知道,我了解到的日本文化只停留在很表面的娱乐或二次元层面,真正的日本生活肯定不会像自己想的那样美好。但我还是好希望能去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啊。
我也曾思考过,自己的“日本情节”是从哪里来的,总结起来可能有两点吧。一是因为日本二次元文化确实有吸引力,几乎收割了从首富“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以下全世界所有的宅男。二是因为逃避。当初来德国就是为了逃避国内恶劣的竞争环境(现在叫“内卷”)。当时申请了5所大学,拿到两个offer. 一个是英语授课,有中国同学,另一个是德语授课,无中国同学,还要补学分。本着“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融入德国社会”的思考,我做了个现在觉得有些后悔的决定:我选择了后者。其实同样的错误我在国内时已经犯过一次了。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某第一梯队的市重点高中,优点是重本率和清北率都是全市第一,缺点是对于我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另一个是某第二梯队的市重点高中,重本率和清北率都远逊于前一所,但优点是我的很多初中哥们儿都会去那所高中,所以对于我来说不算是新环境。结果本着“我能上清北”的幼稚念头,我选择了前者。到了新高中,班里一多半的同学都是从原初中部直升上来的,他们有的甚至从小学就认识了,所以自然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不会主动和我们这些外校来的学生交流。我当时和另外两个从外校来的同学组成了个三人组,一起吃饭学习上下学,还一起过生日,虽然自己的成绩不是很好,但还算是开心的一年。结果第二年文理科分班需要拆一个班,我们班的班主任出国读书,然后我们班就被拆了,结果我们三人组被拆散了到个三个不同的班,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更没有说话的人了,导致我更加自闭,成绩直线下降。那会儿大考考场排座位都是按照前一次考试的年级名次来排的,我经常被排进倒数第三第四的考场,也就是年级的后100到150名左右(总共600多名理科生)。那会儿我就想,我要是去那个差一点儿的高中就好了,至少哥们儿朋友在,不会这么压抑。结果到了出国留学,就完全忘了这茬,太过自信了。。到了德国大学里,我不仅是全专业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也是全系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德国同学也基本上都是本科时起就认识的。想起当时一起出来的一个中国同学在QQ上问我的一句话:“他们怎么对我们不感兴趣呢?”是啊,想起在国内读大学参加外语角活动,有次来了个外国人,立刻被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了,到了国外,想着我们作为外国人也会被如此“盛情”招待,但实际上人家根本不会主动理你。后来我也尝试着去体验德国人或德国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比如去参加各种party和各种游戏,结果每次都很尴尬。。比如party的时候,我坐在那儿,不知道说什么,也没什么人主动和我搭讪,非常不自在。有个德国老弟拎着6瓶啤酒来了,见着一个,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就塞一瓶,然后边喝边聊,喝完了转一圈看着差不多打个招呼就走了,但我觉得自己完全做不到这么自然。。还有一次我主动找一个德国同学聊中国的社会新闻,最后他跟我说“可我不是中国人啊”,表示他对中国并不感兴趣。工作以后,在第一家公司为了表示融入团队,跟老板去蹦迪,结果发现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完全无法享受那个氛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作为一名社恐,感觉德国社会并不适合我,我挣扎过努力过了,结果发觉内心还是向往日本二次元宅男的生活。。
不管怎样,今年一定要自律好好坚持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