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找工作纪实(1)

by 林溪|D-Horse

这周末就是复活节了,同事们大多开启了休假模式。估计客户们也都去休假了,这两天还在公司里上班的同事也都很闲。会计最近一周也都没有给我布置新的任务,我则安心地做代码优化,把原来的前端js代码慢慢从jQuery迁移到了Angulajs, 然后分开写HTML模板,又重新写了后端Java代码,把数据寄存格式统一到了JSON. 记得之前面试写PHP项目时,现学现卖用了点儿Angular, 通过这一周的实战练习,收获不小,但依然感觉Angular在处理DOM方面并不如jQuery那么得心应手。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我是新手,并没有体会到Angular的精妙之处。

目前为止投了四份简历,其中两个基本上算是被秒拒。剩下两个暂时没被拒感觉也是因为复活节HR休假去了,没时间给我发拒信。每次认真根据招聘要求修改好简历,投出后做的都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打算,也做好了被拒的心理准备,但真收到拒信时,心情却还像第一次收到拒信时那样沉重。最关键的还是那个原因,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拒,没有任何可以“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让人非常无助和沮丧。我也非常不享受投简历找工作这个过程,感觉就像电视剧或小说里的小姑娘去参加帝王选妃,把自己脱个精光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上面的人看,然后上面的人嘻嘻哈哈对其品头论足一番后甩甩手说,“你回去吧”,是个让人感觉非常屈辱的过程。

前两天无意间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一个在德国留学读英语专业的女生,两年时间从决定转行到最终获得世界500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的故事。我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女生的羡慕之情。一个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为之争取和努力,最后梦想成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人的一生不也应该这样度过吗?

我翻阅了她之前的几篇文章,里面提到她在决定转到人工智能领域后自学了几个月的python,然后找教授询问有无实习机会,然后就拿到了IBM的实习岗位。除了钦佩她的执行力外,我想说她的运气是真的好。要知道在德国跨专业是件很难的事,我在国内学Informatics, 来德国都不能读Bioinformatics, 必须要补修15个相关学分,还只能去学个相近的专业。更别提有的国内同学虽然学科名称中德一致,但只因少学了两三门德国的课程,就直接被拒,要么必须从本科重新读起。而她不仅跨了专业,还直接拿到了跨专业热门大公司的实习,而这一步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以我自己的体会,有时人的一生就是需要遇到这一两个贵人,他们不早不晚地出现在你身边,只需点拨你一两句,就胜过同龄人N多年的积累。我想她想必会非常感激这位教授吧,如果教授回复她没有或者确实不能提供实习的机会,那么我想她即使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未必会如此顺利。当然这个女生非常积极主动,也有一定积累,才能抓住机会。

我想我也是遇到过贵人的,那就是我本科时带我做USRP项目的蒋老师。那段经历带给我自信与荣誉,也把我领到了生物信息学的门口——遗憾的是几年后的我,依然也还是只能在门口徘徊。但如果没有她,我可能连门都看不到。我刚到德国时也是像那个女生一样非常积极主动。记得第一堂分子生物学课,我德语还很差,什么都没听懂,就听到老师说”microRNA”, 而这正是我本科毕设做的内容。我回到家立刻给这位女教授发电邮,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毕设,询问有无可以做的项目。老师回信说下节课课后可以找她详谈。后来我来到她的办公室,她向我介绍她的项目。但是再之后她就变冷淡了很多,发电邮询问项目情况也只回我三个链接,此后再无消息。再加上我刚到德国需要应付签证之类的烦心事,此后就不了了之了。如果当时的我态度能再强硬些,也许结局就不一样了。后来另一位G教授的博士生向我暗示可以找G教授问项目做,但因为我挂掉了G教授的两门课,非常自卑,最后也没能鼓起勇气去找他做项目。脸皮薄真是害死人啊。

另外回到那个女生的故事,我还有一些疑问和思考。

1.专业与非专业

一个英语专业的女生,学了几个月的python,拿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实习,最后拿到这个领域500强公司的工作。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这个领域若干年科班出身(包括计算机专业)的人,他们在专业契合度上要比这个女生差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消耗几年时间去学人家几个月就入了门的技能?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好了,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是不是可以解散了,反正这玩意儿也能自学。我不是胡扯,我想说现在coursera上的很多课就非常棒。

2.运气与实力

运气和实力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哪个更大?平心而论,除了那些天赋异禀的“非人类”,我想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前者。当然这不是让人放弃努力,毕竟很多时候实力都决定了人的生存下限(除非运气太差)。那么如何提高运气成分?积极、主动,多认识人,多和人沟通,脸皮厚点儿。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找工作的时候,到底是如何评判一个人的实力的?当然有人可以说是工作经验、学习成绩、实习经历等等,但我真的好想听一个HR亲口跟我说这些啊,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说呢?

3. 正反馈与负反馈

这些年国内好像流行“挫折教育”,要我说这就是纯扯淡,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我想起自己在上高中前之所以(在外人眼里看起来的)出色,完全是因为每天收到的都是正反馈,也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妈妈在那个学校当老师,而且人缘很好。老师们都很照顾我,让我经常受到表扬与鼓励,也有比别人更多的表现机会,让我每天充满自信,如此良性循环。而一进入高中,身边都是人精,都比你更优秀,人家家长也都各个有来头,谁在乎你啊。然后人生第一次考试考了倒数,再也没翻身。后来我曾经拼命想证明自己,去学用Flash做网站,高一下学期拿了学校里的两个奖,其中一个是做的班级主页,拿了一等奖,升旗仪式上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我非常期待回到班里后大家能对我刮目相看。结果回到班后,我先把因做班级主页而获得的集体奖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低着头只说了四个字“哦放这吧”(我印象深刻),然后就忙别的了,而我回到班里,一切也都像没发生一样,我甚至有点儿茫然…然后整个人就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内向。高二时重新分班换了个班主任,有一天班主任要做个公开课,记得是要讲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定理,他想找人做个小动画。我花了好几个晚上的时间用Flash做好交给老师,结果老师讲课当天没有用…而是用他和另一个同学做的视频。此后他也没再提此事,但我却一直记(huai)在(hen)心(zai)里(xin)。可能在他眼里这不算什么吧,但我确实是倾注了心血,如果那个时候老师即使没有用这个动画,也能鼓励一下我该有多好(没错,那时的我就是如此缺爱),绝对是对我莫大的激励。搞得高中三年整个像在地狱一样。

真的,正反馈真的重要,尤其是在面临人生重要抉择的时候,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越挫越勇”。就像那个女生一样,真的羡慕她在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抉择时就收到了如此强大而积极的正反馈,即使在那个教授眼里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或举手之劳,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前辈”,一定不会吝惜自己对后辈的鼓励,帮助他们铺平道路,不要让他们重蹈我的覆辙。

刚才又重新翻自己的电子信箱,找到了最早和那个女教授联系时的电邮。那时的我是多么开心和激动,第一时间向爸爸告诉了这个好消息:

这周上DDD教授的分子生物学课(这个课有很多老师教,每节课的老师都不一样),她是Uni XXX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听她讲到了miRNA,我当初在HL做项目和毕设就是研究的这个,就试着给她发了封电邮,说我本科时做过这个,问Uni XXX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我能不能参加进来。很快得到她的答复,说很高兴听到我介绍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对miRNA的兴趣,她现在正好有个这方面的项目,如果有可能可以接纳我进来。她后来又把我叫到办公室单谈,介绍了她现在正在研究的那个项目,是研究一种植物的miRNA,发现这个植物的某些miRNA过量表达时会对花产生负影响,就是研究这其中的机理。其实我倒并不一定对这个特别感兴趣,就是希望能有个进入实验室的机会。然后我就跟DDD教授说我特别特别感兴趣,然后DDD教授也很高兴,当即就打电话给我们专业的负责人要人,但是那个老师不在。DDD教授说如果我们专业的负责人答应可以给学分的话,那就答应你加入这个研究小组。我们专业的负责人是YYY教授,我的一些课还是去找他,他帮我选的,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顺利的话下周就定下来,下下周就进实验室了。DDD教授说不去实验室也行,你也可以在家里工作,还是比较宽松的。然后又讲了我们ZZZ专业的就业前景多么多么好。我说我要读博,她说机会也很大,应该没问题。后来又聊了一堆,反正先混熟一个老师再说,也许到期末考试的也有好处。也有点儿感觉像是回到了HL的那个套路上,其实我后面的一切成果都是基于最开始的那个很小的校级隐写术USRP课题之上的,如果当初不是蒋CL老师带我一起做这个课题,我想我也不会有后来的奋进杯、挑战杯市级二等奖,也更不会有之后被陈ZH老师看中去做生物信息学课题负责人的机会也就没有机会接触药学院的老师还有miRNA这些比较尖端的领域,也就不会有敲开Uni XXX大门的这块敲门砖。所以有时我想,其实有时做事不一定一下就要做大做好或者一下就找到方向,关键在于你做了没有,只要你开始做,即使只做了一小点儿,都会对将来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这就是蝴蝶效应吧。

然后爸爸对我的回复是:

跟DDD教授的合作,不论今后发展方向如何,先跟上一个教授很好。还有学分!但是,你的兴趣最重要。在学习中注意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从一到无穷大。做事永远比停留好,永远比不做事好。不做,就什么也没有。

怀念那段时光。悠转了这么多年,回头还是看见那句话,不做就什么也没有。